“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还在师范学院读书,我常常想,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我以后能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呢?2020年,我来到皖卫,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自那天起,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在当今社会上,在电视荧幕上,在你我身边,涌现出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无悔奉献:山沟沟里育桃李
戴眼镜、一身陈旧但干净的夹克、会拉手风琴、会吹口琴、夹杂着西北方言的普通话,他是白崇礼,《山海情》的白校长,一个典型的支教农村的知识分子形象。年轻时从浙江到宁夏支教,扎根在西海固,心甘情愿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简陋的瓦舍作教室,他持之以恒修整学校环境;学生不满年龄辍学打工,他苦口婆心,不怕误解嘲讽,打破了眼镜也要拼命拦车;合唱比赛没有服装,他竭尽全力置办校服,带着全班孩子高唱“春天在哪里”。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一个月,而是一年、十年、几十年,西戈壁小学的小小讲台承载着他全部的心愿与期盼,清晨的阳光和夜半的明月见证着他无数的心血与汗水,那一遍又一遍的“春天在哪里”凝聚着他心中的不易与坚定。白校长是闽宁村孩子的引路人,他的心中装着贫苦乡村孩子们的未来,装着知识改变命运、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彰显出无私奉献、智慧专注的师德品格。
薪火相传:戈壁滩上守梦想
一个双肩包、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眼神中透出清澈与热血,他是郭闽航,《山海情》中大学毕业的支教老师。与西戈壁小学的其他老师不同,郭老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本可以在城市闯出一片新天地,却申请到宁夏村小教书。面对领导的惊讶不解、白校长的冷落不悦和艰苦的教学条件,他主动跟着白校长一起家访,积极组织排练大合唱,后来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信息课,最终赢得了白校长的认可。剧中郭老师着墨不多,但形象依然滚烫鲜活。他是白校长育人精神的传承者,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投身教育事业的缩影。他们为落后的乡村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文化,更带去了希望。真正的志愿者正是像他们一样,无怨无悔地扎根在戈壁滩上,在漫天黄沙里仍然坚守教书育人的梦想。
春风化雨:杏坛之上砺前行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是一场满怀期待的梦想。实现梦想的征途,从来都不是风和日丽、鲜花遍地,总是在荆棘中探路前行,在急流中勇往直前,但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也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像白校长、郭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比比皆是:霍邱一中校长杨明生以匠心待初心,守望家乡教育,数年如一日,扎实开展德育实践;人民教育家于漪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用生命唱歌;乡村教师支月英一生只为一事来,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她花白了头发,却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
萤火微光,聚之成芒。曾经的我不理解何为教育,固执地认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塑造品格即为教育。但当我从校园毕业,真正进入教师队伍,才明白这是一条充满光荣与梦想之路。我看到了以闽宁村西戈壁小学为缩影,在艰难贫苦条件下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辛勤工作的身影;看到了那千千万万坚守在教育一线老师们洋溢着欣慰的笑脸;看到了一代又一代老师们乘风破浪,高举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立德树人的火炬,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一生。我明白了教育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份美好的希冀,一种精神的传承,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青年党员教师,我们应当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规范,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育人情怀,承担“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重任,用行动诠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人生目标,用爱与责任追寻闪烁着光芒的教育梦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