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小平同志家庭先进事迹

作者: 时间:2023-05-30


宛小平,男,汉族,1960年11月出生,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大学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现代文论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文论中心特约研究员。入选安徽宣口拔尖人才,曾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4项,安徽大学“李世雄奖”。

祖父朱光潜,字孟实,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曾当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外祖父宛敏灏,著名词学家,任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兼系、科主任、副教务长等职。曾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安徽分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委员、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母亲宛新彬,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0年安徽大学文艺系毕业,任皖南行署文教处秘书。自1951年底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宋元明清部分),1978年调入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父亲朱陈1951-1957年在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担任外国文学(西方国家部分)教师,兼教研室主任。1957-1959年于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唐宋文学教学工作。1959-1963年于合肥师范学院从事唐宋文学、外国文学西欧文学部分教学工作。

一位既特殊而又著名的“朱学”研究专家

宛小平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朱光潜与现当代中国美学。他对“朱学”的主要命题和方法论原则、理论体系和当代价值以及美学文本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取得了学界公认的优秀成果,对推动“朱学”研究意义深远。宛小平的“朱学”研究十分平实,并无偏私浮夸的毛病。他不轻易追随学界当前流行的见解,而总是把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时代语境和个人信仰等联系起来综合考察,把“朱学”放在中西美学的脉络下作出客观的论述与反省,既有对前人陈说的修正,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观点。

宛小平出生于教育世家,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中国文化以及中西哲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祖父是朱光潜,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比其他人更容易走进朱光潜先生的思想,让学界、读者可以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朱光潜及其美学思想。

美以润生,学以养德。受家庭的影响,宛小平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成为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现在,宛教授正处于学术盛年,论文、论著不断;且研究兴趣广泛,学兼中西,每每触及美学前沿问题。在学术界,他更是以研究“朱学”而闻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一般项目5项,有2项鉴定结果为优秀;担任中华书局出版《朱光潜全集》(共30卷)执行编委;出版《朱光潜年谱长编》等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哲学动态》《学术月刊》《中国翻译》《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14篇全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加拿大《文化中国》、台湾《鹅湖》《哲学与文化》、香港《人文中国》等发表近20余篇。

宛小平教授性格豁达开朗,为人耿直爽快。他在大学一直主讲《美学》和《西方美学史》课程,上课时仿佛在给大学生们讲美学故事和美学家的传奇,语言风趣幽默。在他那里,研究与教学相得益彰。由于对中西美学有着透彻的了解,加之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他的课往往能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

在实际教学中推动美学教育模式改革

在教学中,宛小平教授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学习需求、兴趣等,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智慧、逻辑思考能力。其中,在情景教学法方面,常常利用教材、生活化素材等设计对应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感知、发现、体会美感与新颖教学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角色扮演教学法方面,结合一些经典的美育故事、流行性美育元素等,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美育教学理念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基础素养。同时,结合当下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微视频教学、微课教学等典型的教学模式,增强美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想学、爱学的行为习惯,推行“兴趣教学”,提升美学教育效果。

在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宛小平教授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感性形象相结合,以形感人。针对美学原理的课堂教学,宛小平教授常常借助感性形象来启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借助感性形象以及美学概念与原理,启发学生形成美学思维,让学生能够从美的本质上感受到美。尤其注重深入浅出,借助感性形象体现美,让学生能够从音乐或绘画作品中,找到美学原理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做到理性知识与感性形象相结合,提高学生掌握美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效率,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念与理想。二是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以情动人。在美学原理课程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美育也要求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能够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为了达到美育的目的,在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宛小平教授常常以学生的情感作为动力,努力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鸣,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兴奋的情绪中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满足感。三是课堂教育将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以美育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能够通过人格表现出来,同时一个人的人格能够代表着个人的自我修养与完善程度。在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宛小平教授十分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审美观以及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十年磨一剑  编纂《朱光潜年谱长编》

2020年年初,由宛小平教授编纂的《朱光潜年谱长编》正式出版。《朱光潜年谱长编》对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朱光潜先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理想信念和“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献身于美学研究、教育之精神进行了翔实的考察与细致的描摹,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的朱光潜年谱。

提起《朱光潜年谱长编》,宛小平教授感慨道:“十年前一次和《东南学术》主编杨健民君谈及祖父美学思想时,杨君忽然问:‘令祖年谱有无人在编?’这句话对我促动很大,似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的确,朱光潜美学实际上是近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要编写一部年谱,意义是何其之大!”宛小平教授坦言,为朱光潜这样一个大家编年谱责任大、任务重、挑战多,开始确实有些畏惧心理,但看到朱光潜少年时的好友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等名家皆已有年谱问世,作为朱光潜的后代应该责无旁贷。为了使年谱的写作不致于流产,宛小平教授一再强调:“凡是朱光潜学习和执教过的大学,像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我都直接或间接走访查询其学籍档案、学位证书。为了使朱光潜在不同时期和名家进行的美学争鸣梳理得清晰和得出结论的准确可靠,我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甚至还冒着酷暑炎热,在《汉学研究通讯》总编、台北“国家图书馆”顾问刘显叔的引荐下,一同到台北“国家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从而逐渐对朱光潜在不同时期的著述背景和经历的事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宛小平教授表示,在年谱的撰写过程中,幸运地查阅了朱光潜夫人奚今吾、大女儿朱世嘉、小女儿朱世乐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回忆录。表弟姚昕还提供了朱光潜生前的大量生活和工作照片。这些都为年谱的竣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决定了年谱足以代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朱光潜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7016593号